杨学军 官方网站

http://yangxuejun.zxart.cn/

杨学军

杨学军

粉丝:390684

作品总数:1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杨学军,男,民族;满族,1979年就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;1983年就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;1985年就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;1987年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;现任: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、中国美术家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广州需要能够唤醒地域文化的雕塑

  城市雕塑家,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,美国政府注册雕塑家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雕塑学会会员、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,代表作《同一首歌》、《天籁之音》、《开路先锋》、《山沟沟》,他的工作室就在广州小洲村,很多作品都是从村里面走出去,矗立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广场上、剧院前、公园里。

  私生活

  广州是发展雕塑之路的最佳之地

  杨学军的工作室在小洲村艺术区,其标志就是树林中那座有点褪色的雕塑《同一首歌》。

  “鹅蛋脸+鹅蛋嘴”,五官都被简略去,没有眼睛,没有鼻子,一切都集中在那张开的圆嘴巴上,她们张口向天高歌就像三只可爱的小鸟,通过歌唱表达着对生活、对世界、对一切的渴望。

  “小洲艺术区藏龙卧虎,国画、油画、陶艺、服装设计、摄影工作室都聚在一起,各行各业的艺术家有时候也聚在一起喝喝小酒,吃吃农家菜,碰撞出点艺术的小火花。”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很有才气,也很狂傲,有个画家给自己的作品起名《秒杀梵高》,有位艺术家耗时半年,负债一万元做出了王小波的全裸雕塑,引起了轰动效应,收藏家们蜂拥而至。“喜欢小洲村,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艺术氛围、自由气息,还因为这里有一个很厉害的铸铜厂”,杨学军特意提到了位于土华村的一间铸铜厂,那儿的工匠很厉害,国家大剧院的雕塑都是从这个村里面走出来的。“国内的物质和人力资源都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,很多去了国外的艺术家都又回到中国来。”

  杨学军也是回归广州的艺术家之一。2002年,杨学军得到一张到往当下全球艺术前沿之地的“通行证”,前往北美继续艺术深造。然而当真正到国外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所适从,雕塑不同于绘画,雕塑还需要工场、工人等配套服务,在美国杨学军始终找不到国内这样一帮与自己磨合了将近20年的默契伙伴,使作品达到最好的呈现姿态。各种随之而来的烦恼及坎坷也使杨学军感到沮丧。此时杨学军才发现广州是真正发展自己雕塑之路的最佳之地,他把大部分的创作移回到国内进行,而在美国更多是进行交流或创意构思等工作。

  城市雕塑应该代表地域文化和城市记忆

  “雕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,代表着地域文化和城市记忆,中国的城市雕塑还不成熟,很多超大超高超宽的雕塑,都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,这样的雕塑我们也做过,很多艺术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,我们把这样的作品叫做‘菜雕’,艺术价值不高,但艺术家确实赚到了钱,这些作品甚至不是艺术家本人的意愿,只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。”杨学军谈起自己在建筑学系学习的那段经历,他感慨地说,如果没有那一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作为交换生的学习,他的作品风格,甚至是艺术方向也许都会被改写。

  上世纪80年代初,时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潘鹤提出“雕塑的出路在室外”的观念。如何把城市雕塑与环境相融,增强雕塑的空间感,是当时城市雕塑建设必须思索的重要问题。潘鹤再次提出改变岭南雕塑界走向的历史性建议:建筑学系学生与美术学院学生交换学习!当时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的杨学军,作为雕塑系一员,来到华南理工建筑学系学习,为期一年。建筑必须重视两大特性:功能与美感。这与城市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。“它们是姐妹,”杨学军说,“雕塑是存在于建筑空间里的重要灵魂,必须读懂建筑语言、空间语言、环境语言,才能做出更好的城市雕塑。”

  正是这一年对建筑、环境、空间语言的扎实基础训练,使杨学军成为一名专职的城市雕塑创作与设计师,《同一首歌》“落户”国家大剧院、波士顿城市中心广场,《开路先锋》、《山沟沟》“落户”美国堪萨斯州国家公园的中美雕塑园,《天籁之音》“落户”在深圳音乐厅广场,甚至还可以以不同尺寸放置于不同空间……这些作品,不是专门为某座城市或某个公园设计,置于其中,却丝毫不显突兀,轻易与环境相融,呈现出平易近人却又有一定美学审美水准的感染力。(许琨)